彩票走势图

欢迎莅临广东省电路板行业协会,今天是
繁體中文|加入收藏
广东省电路板行业协会/深圳市线路板行业协会
协会杂志

受苹果影响,一台资PCB企业裁员434人!

时间:2019-2-14  来源:PCB网城综合整理自中评社、模切网、光电与显示  编辑:
字号:

    农历春节结束,各行各业陆续恢复正常上班,却惊传苹果软板天线供应商嘉联益预计于2月21日解雇434人。桃园市政府劳动局2月11日到嘉联益访查,了解该公司目前大量解雇情形。

    农历年前,嘉联益观音厂就有员工爆料,已停工超过2周,资方还逼迫近200名员工在农历年前签下自愿离职单,意图规避资遣费,引发员工强烈不满。


注:嘉联益2018年11月就因为违法解雇,员工到桃园市政府要求出面解决,现在证实解雇434人。(照片:桃市产总脸书,资料照)


    嘉联益强调,面对大环境变化,公司进行组织优化与策略性人力资源配置调整,人力调整按照劳基法及相关规定办理,目前公司现况为业务紧缩但非关厂。 此次裁员出于无奈,也希望在最后一波的人力调整后,能度过考验。


苹果下调出货量
嘉联益产能过剩成裁员主因


    2月12日业界也流传嘉联益员工之间的《终止聘雇合约通知书》,依据该通知书记载,终止聘雇日期预定2月21日生效。依据该通知书的讯息,嘉联益因为持续业务紧缩而决议缩减人力,并计划在通知书生效后于2月21日启动系列措施。

    在薪资部分,依据外传的通知书提到,嘉联益员工非自愿离职后,2月部分未结清的业务报酬将结算至离职日,统一于3月8日发放,资遣费则预定2月21日发出。至于被要求离职的员工个人应休假的部分,嘉联益则提出统一于3月8日一并折算发放未休假的代金。

    另外,PCB业界盛传,嘉联益去年观音厂扩产比预期延后,且在整体生产设计上需要更多时间准备,从而错失生产的黄金时机,又逢去年第4季终端高端智能手机需求急冻,导致扩产无法应对市场需求,更要面对今年景气急转直下与产业进入传统淡季的考验。

    据相关人士透露,苹果在2018年推出的新款手机,内部天线全部改用液晶高分子(LCP)树脂材料材质,主要供货商为Murata,由于Murata本身产能不足,部分天线订单转给嘉联益生产,而嘉联益预期LCP天线需求将会大幅成长,因而新建厂房,并购入大批LCP天线的生产设备。但由于苹果第四季度销量不佳,持续下调出货量,导致嘉联益产能过剩,成为裁员的主因。

    据了解,虽然LCP天线的讯号传输清晰,但价格偏贵,预估5条LCP天线合计成本10至12美元。有消息称,苹果方面正在测试价格更低廉的MPI天线作为LCP的替代方案,目前臻鼎、台郡使用DuPont的modified PI材质已通过苹果认证。



    不过有分析师认为,虽然MPI在某些性能上已经媲美LCP天线,但5G时代下LCP天线依然是最佳的选择,MPI只是作为过渡期中不错的解决方案。

    嘉联益方面表示,LCP一定会有市场前景,但细节不便透露,今年就有几家安卓手机客户签单,预估随着2020年5G手机陆续问世,营运将成长,未来也持续拉高非苹果客户的比重。

    各国在5G布局上积极备战,市场原先看好终端的液晶聚合物(LCP)软板天线的需求大增。

    嘉联益于2014年投资LCP FPC软性印刷电路板产线,有助于打入苹果(Apple)5G天线供应链;但受到LCP生产供应商有限影响,智慧型手机导入LCP脚步恐放缓。

    另外,业界也传出,苹果今年新机种将使用异质性聚酰亚胺(modified-PI)天线技术取代LCP,成为今年新iPhone主要天线规格,这也影响嘉联益的供货需求。


苹果销量下滑
供应商集体遭殃


    如今,苹果因为自己iPhone销量下滑,毫不留情的抛弃昔日合作伙伴,置众多下游厂商的死活于不顾。

    智能手机行业的特点是核心元器件供应高度集中,产业分工极为精细化,产业链配套非常成熟,但这也造成了一个结果:iPhone市场表现的好坏不仅会影响苹果公司,同时还牵动这上下游无数供应链企业的神经。

    目前得到的消息是,中国最大的代工厂富士康被砍掉了10%的苹果订单。早前国内手机玻璃行业的龙大,蓝思玻璃被曝业绩大幅下滑,就是因为其产品主要依赖苹果、三星等厂商购买。因苹果系订单减少,伯恩光学惠州厂区突然宣布大量裁员,涉及临时员工5000人。为新款iPhone提供前置摄像头生产组件的Lumentum已经下调未来的业绩前景,为苹果供应射频芯片的Qorvo也下调了第三财季营收和利润预期。

    嘉联益是台资苹果PCB供应商当中,今年以来第一家传出大量解雇员工的业者,除了反映智慧手机市场急冻的问题,也凸显中小型零组件厂若苹果单一机种订单过于集中,可能面临的营运风险。

    GPCA/SPCA也在此也提醒PCB业者,要合理规划客户订单,防范“单一订单过大”背后的巨大潜在风险。